本文首发于《看电影》杂志( zhì)2025年6月刊
前言: 在数字动画( huà)狂飙突进的时代,澳大利( lì)亚导演亚当·艾略特却用( yòng)颤抖的手捏塑着黏土的( de)褶皱,从奥斯卡获奖短片( piàn)[裸体哈维闯人生]到9分神( shén)作[玛丽和马克思],再到最( zuì)新的[蜗牛回忆录],这位“定( dìng)格动画苦行僧”始终执着( zhe)于用粗粝的黏土质感包( bāo)裹人性的复杂内核,那些( xiē)被胎记、唇腭裂、亚斯伯格( gé)综合征或囤积癖困住的( de)“不完美者”,在他作品里是( shì)当之无愧的主角。在导演( yǎn)的指尖微调中,生命的裂( liè)缝镶嵌进每一寸黏土。

亚( yà)当·艾略特不是一个高产( chǎn)的导演,目前为止,他只出( chū)了两部动画长片,以及早( zǎo)期几部出道成名的动画( huà)短片,其中[叔叔](1996)、[表妹](1998)、[兄弟( dì)](1999)是他的“自述三部曲”,2003年的( de)短片[裸体哈维闯人生]则( zé)让他捧回了第一座小金( jīn)人。
在“自述三部曲”里,艾略( lüè)特把家族记忆和成长伤( shāng)痛都注入进去,[叔叔]里面( miàn)有酗酒、残疾却笨拙温暖( nuǎn)的叔叔,黏土工艺制作的( de)动画人物线条粗糙、肢体( tǐ)面貌皆不对称,这部短片( piàn)几乎奠定了他强烈的个( gè)人风格——不完美乃至残缺( quē)的角色、边缘群体的孤独( dú)、家庭里的亲疏摇摆。其后( hòu)的[表妹][兄弟]也延续了他( tā)对边缘群体的关注,脑瘫( tān)亲属、躲在小房间里做手( shǒu)工的男孩,这些被社会甚( shèn)至血亲忽视的小人物,成( chéng)了他作品里一以贯之的( de)主角。
[兄弟]里的小男孩就( jiù)是童年时的艾略特。艾略( lüè)特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农( nóng)场长大,父亲是游走于默( mò)剧舞台的小丑,经营着养( yǎng)虾场,母亲是美发师,家中( zhōng)还有三个兄弟姐妹,但他( tā)生性腼腆、有着手会不自( zì)觉颤抖的先天生理问题( tí),所以小时候总是把自己( jǐ)关在房间里用鸡蛋盒、卫( wèi)生纸筒拼凑出自己想象( xiàng)的世界,用手工对抗孤独( dú),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他( tā)长大成人制作自己的动( dòng)画——黏土动画。

黏土动画是( shì)定格动画的一种,几乎是( shì)最耗时的动画形式。艾略( lüè)特2009年的首部动画长片[玛( mǎ)丽和马克思]花费5年制作( zuò)完成,以他与自闭症笔友( yǒu)20年的书信往来为蓝本,构( gòu)建了一个跨越年龄、跨越( yuè)空间的孤独共鸣邮箱。
[玛( mǎ)丽和马克思]由大约132480张独( dú)立的画面制作而成,用了( le)6台数码相机拍摄静止画( huà)面,全片共有133个场景、212个黏( nián)土人物、475个微缩道具,动画( huà)师一共做了1026张不同的嘴( zuǐ)和394个瞳孔。当CG动画用代码( mǎ)批量生成流畅画面时,黏( nián)土动画师正蹲在微缩场( chǎng)景前,用指尖轻推角色一( yī)毫米,用镊子调整衣褶的( de)弧度,屏息按下快门,而这( zhè)仅仅是1/24秒的进度。像[玛丽( lì)和马克思]中132480帧画面的诞( dàn)生,意味着艾略特和团队( duì)重复了十三万次这样的( de)仪式:每一根眉毛的颤动( dòng),都需要数十次调整;主角( jiǎo)玛丽和马克思的1026张黏土( tǔ)嘴型,从苦笑到哽咽的每( měi)一道情绪褶皱,都需要艾( ài)略特用时不时会不由自( zì)主颤抖的双手去一点点( diǎn)校正。

艾略特说,“黏土动画( huà)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( shù)形式,[玛丽和马克思]从构( gòu)思故事框架到登上大银( yín)幕前后历时5年,仅拍摄就( jiù)长达57周,照这个速度,十年( nián)内我只能拍两部电影。”某( mǒu)种程度上来说,黏土动画( huà)师是传统手工匠人,朴素( sù)、笨拙、虔诚,但这种“笨拙”恰( qià)恰是艾略特和他动画的( de)灵魂所在,他的作品拒绝( jué)好莱坞式的英雄叙事,聚( jù)焦“被遗弃的灵魂”,成名短( duǎn)片中[裸体哈维闯人生]妥( tuǒ)瑞氏症的哈维,[玛丽和马( mǎ)克思]中有胎记的玛丽和( hé)亚斯伯格综合征的马克( kè)思,[蜗牛回忆录]中唇腭裂( liè)的格蕾丝,这些角色如同( tóng)他童年房间里的手工艺( yì)品,画风粗糙却充满了复( fù)杂人性温度,黏土动画不( bù)完美的质感却完美契合( hé)了这些有缺陷的人物。当( dāng)下的CG技术执着追求完美( měi)无瑕的虚拟世界,艾略特( tè)却执拗地将生命的裂缝( fèng)镶嵌进每一寸黏土,真正( zhèng)的动人,往往诞生于“不完( wán)美”的震颤之中。
黏土动画( huà)于艾略特而言,不仅是技( jì)术选择,也是他对成长伤( shāng)痛以及先天性手颤的呼( hū)应,生理缺陷在他身上,也( yě)在他每一个动画人物身( shēn)上,正如马克思在信中所( suǒ)写:“我们无法选择缺陷,但( dàn)能选择如何与之共存。”玛( mǎ)丽和马克思在成百上千( qiān)封信件里排遣孤独、寻求( qiú)慰藉,他们也许一辈子都( dōu)无法改变自身缺陷,却终( zhōng)有一日能共同分享巧克( kè)力和炼乳的那一点甜,临( lín)终前马克思释然,写下:“你( nǐ)是我唯一的朋友,因为你( nǐ)让我接受了自己。”

看完[玛( mǎ)丽和马克思]再看[蜗牛回( huí)忆录],会惊讶于导演对自( zì)己的残忍,他的所有创作( zuò)都是一场盛大的自我解( jiě)剖手术,童年的茧、家族的( de)伤、社会的异化,统统揉进( jìn)黏土里,创作动画的过程( chéng),是找到自己痛苦症结所( suǒ)在、再一针一线缝补内心( xīn)伤口的过程,这无异于刮( guā)骨疗毒,很痛,可能无法彻( chè)底痊愈,但有效。“我们背负( fù)伤痛前行,不是为了遗忘( wàng),而是为了证明:即使破碎( suì)不堪,生命依然值得被讲( jiǎng)述。” [玛丽和马克思]用长达( dá)一生的手写信铺成自我( wǒ)救赎的桥梁,而在[蜗牛回( huí)忆录]里,囤积癖的格蕾丝( sī)决定扔掉一屋子困住自( zì)己的物品,放生所有蜗牛( niú),慢吞吞、软趴趴、小心翼翼( yì)的蜗牛,也许会回头看,但( dàn)从不走回头路。